•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表”里如一铸忠诚

张文敏
  
海风
2020年2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粟裕大将在1933年底向党组织提交了一份看似普通却很特殊的《党员登记表》,细细品读这张泛黄的登记表,再结合他一生的革命实践,可以看出他不欺骗组织,能吃苦担当,永远信念坚定的“至诚”品格,他是“表”里如一的典范,是值得当代共产党人学习的一面旗帜。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意即只有天下最诚的心才能感化人。“至诚”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我们从一张《党员登记表》来细细体会。这张《党员登记表》的亲笔填写者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写于1933年12月28日,虽然时隔87年,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清晰可辨,字斟句酌地来品读它,通过对粟裕“表里如一”品质的了解,今天的我们会对“忠诚”有更深刻的体会。

一、不欺组织是坦诚

这张党员登记表中“父母兄弟职业”一栏,粟裕写的是“小地主”三个字;“家庭经济状况”一栏里,分为革命前和革命后两部分,他写的自己的家庭在革命前“有田四百余担……家人收租剥削为生”,革命后一栏他写自己的家庭“尚未革命”;文化程度一栏,他写下“初级师范肄业两年半”;在何时受过何种处罚一栏,他写的是“1928年12月在徐庄团连上受警告一次。”

粟裕1907年8月生于湖南会同,1925年考入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读书,1927年因马日事变的爆发而被迫离开学校到武昌参军,不久他参加南昌起义,并跟随南昌起义及湘南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

1933年底,填这张表时粟裕正在井冈山,虽然他当时只有26岁,却已经担任红七军团参谋长兼二十师师长,这位年轻的军团参谋长兼师长在填写个人信息时,无论是家庭出身还是被迫中断学业,他都不解释不隐瞒,毫不犹豫写下了“地主”、“剥削”、“尚未革命”“肄业”、“警告处分”等内容,这无疑让他的党员登记表看起来会有不少瑕疵,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他的政治生命,但粟裕没顾虑也不遮掩,他完全真实地写下了自己及家人的信息,不欺骗组织,不隐瞒个人情况。这足可见他对党坦诚,坦然才见诚心,党员对党要讲真话,如实向党组织报告,不能有任何隐瞒,更不能故意弄虚作假,坦诚是党员对党忠诚的基本要求。

二.吃苦担当展赤诚

1933年之前的粟裕,工作履历都是在最基层,多磨砺、多锻炼,基层是最好的练兵场。踏实肯干、吃苦担当是他在基层工作时已经展露出来的品质。他在党员登记表中填写自己的工作履历:马日事变以前在常德做学生运动时任团组长,马日后参加南昌暴动时当班长,湖南及井冈山斗争时任连长及党代表等职。

从1926年入团开始他就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南昌起义后,他很快成长为警卫班班长,负责中共前敌委员会的警卫任务。南昌起义六天后,警卫队随起义总指挥部南下,南下途中他们要负责押运缴获的武器弹药,粟裕除了带自己的驳壳枪和子弹,还主动要求再背两支步枪、200发子弹,再加上其他装备总重量达30多公斤,八月酷暑,长途跋涉,还要负重行军,粟裕这位19岁的小战士不怕苦不怕累,即使肩膀磨出血磨成茧,他依旧信心满满、情绪高昂,顺利完成警卫任务。

对于井冈山时期的频繁的工作调整,多年后粟裕回忆说:“我在井冈山时,工作多次调整,时而任连党代表,时而任连长,都是为了加强政治工作的需要。比如连队里新战士和解放过来的战士多了,需要加强政治工作,就调我去任连党代表;某个连长军阀习气太重了,要调动他的工作,又让我去任连长。”基层岗位不断变换,不变的是他能吃苦、肯担当的一片赤诚。

我们在填写表格时,常会遇到“有何特长”这样的问题。粟裕在这一栏中写的是“跑长路”。这一特长看似简单,实则是耐力毅力的体现,更是他能吃苦、敢担当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重要条件。

1935年初怀玉山战役,粟裕率800多人攀悬崖、涉险谷,连续两天一夜急行军,最终得以摆脱敌人追击,为革命保留了军政骨干。1937年在浙南松阳溪,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师长,粟裕为了跳出敌人包围圈,他带领部队泅水度溪,一昼夜行军g0公里,连打7仗,跳出重围。1946年初苏中战役期间,这种跑长路打胜仗的例子更多,二战如南,粟裕带领部队两昼夜激战后又急行军一百多里,隐蔽在敌军即将到达的如皋东南,攻敌不备得以取胜;三战海安,粟裕打算以逸待劳,暂时撤出海安,但这一方案必须上级批准,战况紧急,粟裕只带一名警卫员,一天一夜长途跋涉300里向华中局领导汇报,第二天又急行300里回海安前线,连续跑长路,既确保了向上级汇报,又没贻误战机。

能跑长路不言苦,身先士卒抢战机。粟裕的作风深深影响到了他带领的部队。解放战争中,华野最为人们熟知的特点就是“打得、跑得、饿得”的连续作战作风,作战时快速机动、抢占先机。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为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华野各路大军以一天行军60公里到70公里的速度飞速前进,架设浮桥,强渡运河,水浅的地方直接徒涉或泅渡,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了包围圈,为全歼黄百韬兵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赤诚之心是认定目标后,克服一切困难达到目标的能力和毅力,是去尽心竭力实现既定目的,这展现着每个党员对忠诚的履行程度。

三、生死追随铸忠诚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环境波诡云谲,社会情况异常复杂。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在登记表中必须填写“是否参加其他政治团体,何时何地加入和退出”,粟裕在《党员登记表》中写下“1926年在常德经党许可加入国民党,1927年马日事变后即退出”;在“何人介绍何时入党”这一栏中,他写出了准确的入党时间——“1926年11月由邱育之、萧钟岳介绍入团,1927年5月转入党。”

众所周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1927年的5月21日,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逮捕枪杀共产党人,白色恐怖在全国弥漫,中国共产党党员面临着异常严峻的考验,不乏有脱党离党甚至叛党者,而当年仅20岁的粟裕却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他果断选择退出国民党,在异常严峻的革命形势下义无反顾加入中国共产党。

党员登记表中有“职业”一栏,粟裕清晰地写下四个字“红色军人”,他此生以红色为灯塔,以军人为职业。

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洗礼中,受伤牺牲都在所难免。在何时入伍和受伤情况的登记里,粟裕写下“1927年5月在武昌入伍参加南昌暴动至现在,受过伤三次(一次很轻)”他特意加了个括号,注明有一次受伤很轻。

粟裕一生6次为革命负伤,填写这张表时,他事实上受了三次重伤,一次轻伤。最早一次是1927年10月在福建武平县城的战斗,一颗子弹打中粟裕右耳上侧头部颞骨,他应声倒地,鲜血直流,只依稀听到排长说“粟裕呀,我不能管你啦”,排长卸下粟裕的驳壳枪继续战斗。当粟裕稍微能动时,四周已经空无一人,他奋力挣扎却滚下山坡,昏迷了两天后被大雨浇醒,他坚持往前爬行,幸而被几个战友发现才得以救助。

第二次是1930年在2月在吉水、吉安的战斗中,粟裕头部被迫击炮弹片击中,他满脸是血当即不省人事,虽然抢救了过来,但炮弹片一直留着他的头部,导致他的高血压和美尼尔氏综合征,甚至压迫到他的视神经,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眼睛无法左右环视。更痛苦的是粟裕长期被头痛头晕折磨着,他做过检查却一直不明病因,唯有默默忍受。直到1984年他去世后,人们才在他的骨灰中发现因这次受伤在他头部藏了54年的三块弹片,才终于揭开了他长期头痛之谜。

第三次受伤是1933年5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粟裕左臂中弹,动脉血管被打断,鲜血喷出一米多远,尽管迅速扎紧止血并相继转送救护所、军医院,但伤口却严重感染并坏死,医生尊重他的意见尽可能保留左臂,对伤口做清除脓血、切除坏死组织的手术,手术中没有麻药,手术后没有消炎药。为了消炎,每天往伤口里捅盐水布条,第二天抽出来,再换一条盐水布条捅进去;接连几个月每天捅来捅去,粟裕忍受着钻心的疼痛,心急的是伤口却迟迟难以愈合。此后粟裕被转送到方面军司令部的手术队,用当时最好的药品一一碘酒来治疗,伤口才长好,但他的左臂却终生致残。

1933年11月,粟裕终于伤愈归队,而这张党员登记表填写于他归队后的一个月,即1933年12月。他在表中写自己受伤三次,再加括号注明一次很轻。这三次负伤,一次头部颞骨受伤昏迷两天;一次给他带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病痛折磨;一次给他带来了左臂的终身残疾。他特意标注的很轻的一次,应该是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受的伤。

事实上,粟裕的三次负伤都有死神如影随形,几乎每次都在鬼门关徘徊,但粟裕在填表时并未向党组织诉苦或者邀功,他甚至丝毫没提他的负伤多么严重,只着重强调有一次负伤是很轻的。这从本质上体现着粟裕不图名不为利,不让党组织担心,不给党组织添麻烦的对党深厚的感情。

“天下至诚,莫大于忠”,粟裕在白色恐怖下入党,以红色军人为终生职业,数次濒临死亡却初心不改,这是至诚,更是把信念刻进骨子里的至忠!

“忠诚”二字,“忠”,由“心”和“中”构成,意思是心在正中,毫不动摇;而“诚”,由“言”和“成”构成,表示言而能成,没有虚假。忠诚的基本要求是坦诚不作假,再以赤诚之心,无私无畏去践行,而根本的内在支撑则是心中信仰永不动摇。表里如一,对党忠诚,这是共产党人永远的政治要求!

(作者供职于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