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俊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80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由于数学涉及面广,特别是高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因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如果教授良好的解题策略能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优化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深化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增强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笔者认为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融入情境、建立数形、加强实践和尊重“异样”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数形结合

随着年级的增加,数学知识点难度也会加大,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产生畏难情绪。很多时候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答案对错,忽视了学生错误的原因,更没有传授学生良好的解题方法或策略。长此以往,学生的畏难情绪会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教师很有必要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再惧怕数学,更轻松地学习数学,培养出更优秀的“接班人”。那么在课堂上应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融入情境,提高解题兴趣

数学问题很多时候非常枯燥,如果能在问题中融入有趣的情境,可以营造一个趣味的数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学中可以把问题巧妙地设计成一个鲜活的问题情境,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和游戏情境等,从而活化枯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全班学生的参与度。

比如,在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一天,熊大和熊二在森林巡逻时获得一窝蜂蜜,熊二准备分蜂蜜,他说:“熊大,你肚子小,就吃了这窝蜂蜜的就够了,我肚子大就吃这窝蜂蜜的才能饱。”熊大哈哈大笑了起来。笔者问:“你知道熊大为什么大笑吗?”学生们这时候都按捺不住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就活化了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激发了学生解题的欲望。

这样设立的情境教学,会让本身枯燥无味的数学题目赋有生机,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兴趣,会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先让学生爱上数学问题,再提高学生解题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数形,优化解题策略

在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方面,数形结合思想运用的是较为宽泛的,会正确运用“形”表示“数”的学生往往能够更轻松地解决数学问题。特别在教学分数应用题、几何问题和复杂问题时,图是最直观的表现,让学生正确画出辅助图,简化问题,数量关系式更明确,对于其解决数学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有关数形结合的思想,让这一思想成为学生解题的习惯和策略,简化复杂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教学这个问题时:甲乙两车在同一时刻分别东西两站相对开出,在相距中点6千米处相遇,已知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求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这一题是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我们就可以借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从题中我们所能获取的数据很少且题目比较抽象,但是如果通过数据与图形结合的方法,就会发现较多的隐藏数据,抽象的数学问题就会变得具体起来。通过学生分析,学生能够获取到基本的信息,即:甲车与乙车相遇时,两车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笔者紧跟其后提出问题:既有路程又有时间,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公式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行程问题的公式。学生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可知,乙车与甲车速度之比为时,即为甲乙的路程之比是6:5,有了上述的信息,学生即可以画出一条线段图(下图)再引导学生用找出图中的等量关系,最后用方程的方法轻松解出两站的路程。

帮助学生构建数形结合思想,抽象的数学问题就会变得具体起来,可以简化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化难为易,树立解决难题的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让学生爱上数学。

三、加强实践,深化解题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把学到数学又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作为教师在一些生活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考虑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因素。

如,教学学习租船问题或沏茶问题时,教师讲解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解决这一问题,而在于让学生学会此种方法和思想,将“怎样租船最省钱”和“怎样合理安排时间”的优化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增加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期待,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哪个队的成绩好?通过这题,让学生明白当人数不一致的情况下,不能直接把踢毽子的个数相加,而应该通过求两队的平均数来判断是否公平,让学生体验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应用,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所在。

学生在解决问题还要加强生活实践运用能力,考虑实际的因素深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最后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到生活。

四、尊重差异,强化解题信心

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用一般思维思考出来的结果,而且还要重点发现和关注差异思维的学生的回答。实现开展积极的评价每一种解题的方法,可以强化用差异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的信心,让数学课堂变得民主。久而久之,课堂上就会出现更多不一样声音,这是学生之间的发散思维的碰撞,能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问题:书店运来一批文艺书,出售后,还剩1260本,这批文艺书共有多少本?

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班上大多数学生都会用方程来解决此类单位“1”未知的题目,充分肯定这些学生的回答后,笔者又追问:“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就在这时,角落里的一位男生胆怯地举起了他的手,笔者很期待他的回答,他小声回答道:“可以用算术法1260÷(1-)来计算吗?”,他说完,笔者首先竖起了大拇指,肯定他道:“你这样做正确的,你真善于思考,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他听到了笔者的肯定,接下来的回答声音非常洪亮,也非常自信。这就是笔者想要的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教师是非常愿意听到课堂上“不一样”的声音的,更会尊重学生差异思维,让这些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学生和教师们的认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解题方法多元化,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我们要把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人,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引导、用对方法和策略,持之以恒,那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就指日可待了。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爱上数学,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

[2]沈清.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吴华娣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