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统编本低段教材中儿童诗歌的选文研究

彭秋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9期

【摘要】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歌在培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统编本一、二年级教材中的儿童诗歌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儿童诗歌的选文数量分布、类型和题材,找出并分析统编教材中儿童诗歌选文尚存的不足,为完善儿童诗歌选文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一二年级;统编本;儿童诗歌;选文

儿童诗歌是适合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注重节奏、声韵,文字流利自然,内容富有童情和童趣。儿童诗歌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素养方面,可以训练儿童识字写字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在人文精神方面,可以陶冶儿童情操,进行德育和美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 年级)目标中明确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可见,儿童诗歌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蒋风在《新编儿童文学教程》中,将儿童诗歌主要分为儿歌、谜语、儿童诗等三大类,本文依据这一分类,对统编本低段(一、二年级)教材中的儿童诗歌(不包括教材中的古诗)选文进行统计分析。

一、统编本低段教材中儿童诗歌选文数量研究

笔者对统编本一二年级教材中主体课文、拼音教学、语文园地以及和大人一起读中栏目出现的儿童诗歌进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统编本一二年级教材中出现的儿童诗歌数量呈下降趋势,其中一上教材中儿童诗歌数量最多,达到30首,因为拼音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儿歌作为练习;二上和二下教材中儿童诗歌数量相同,都为7首,一下13首。

上表统计的是教材中所有出现的诗歌总数,包括了语文园地以及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诗歌。由于教师和学生对这两个栏目的儿童诗歌重视程度都不及主体课文,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尤其是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因此,笔者统计了各册教材中作为主体课文(分为识字、课文两部分)出现的儿童诗歌数量以及占总课文的比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各册儿童诗歌作为主体课文数量及占总课文的比例与各册儿童诗歌的数量一样,呈下降趋势。一上儿童诗歌作为主体课文所占总课文比例最大,达42%,二上和二下相同,均为16%。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统编本低段教材中的儿童诗歌数量比较合理。尤其一上教材中儿童诗歌所占比例较大,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易于接受,能更好地做到幼小衔接,为课文教学做好准备。四册教材中的儿童诗歌数量呈下降趋势,占总课文的比例呈现由高到低的规律,到二年级上下册稳定。这符合儿童身心和智力发展需要。对于入学不久的低段学生来说,教科书的选文应从儿童实际的身心发展情况出发,选择语言浅显,音韵和谐、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儿童诗歌符合了这一特点,是一种很好的选材。

二、统编本低段教材中儿童诗歌选文类型研究

儿童诗歌包括儿歌、谜语、儿童诗等多种类型。儿歌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明显,韵律优美,音乐性强,便于吟唱记忆,是一种儿童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谜语不仅能帮助儿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丰富知识,而且对儿童认识词语、正确使用词语有一定的作用。儿童诗注重理解诗情诗意,对丰富儿童想象、提升儿童审美、陶冶儿童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数据统计,统编本低段教材中儿童诗歌三种类型的数量分布如下:

各册教材中,儿歌的数量最多,其次为儿童诗,且四册教材中,第一册中儿歌和儿童诗的数量最多。谜语只在一下中出现一则字谜。儿歌数量呈递减规律。这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要求,随着年段的升高,需要减少浅显易懂的儿歌数量,增加主题更深刻、语言词汇更丰富、篇幅更长的儿童诗。但是就低段而言,统编教材中儿童诗的数量并没有随着年段的升高呈递增趋势,一上9首,一下3首,二上2首,二下5首,这可能与统计的年段较少有关。

谜语既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又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材料,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手段,儿童在猜测中可以发展思维、锻炼智力。在统编本低段教材中可以增加数量,尤其是识字部分,利用汉字的特点,采用谜语的形式展示,可以加深儿童对汉字的理解,增加汉字学习的趣味性。

三、统编本低段教材中儿童诗歌选文题材研究

统编本低段教材中所有出现的儿童诗歌,按照选文呈现的主题,可整理为四大类:自然科学,即以自然风景、动植物和科学知识为主题;生活童趣,即展现儿童生活和童真童趣;传统文化,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品德情怀,即弘扬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热爱家国等品德情怀为主题的儿童诗歌。各类主题的儿童诗歌选文数量及占儿童诗歌比例如下表:

自然科学主题在四册教材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生活童趣、传统文化和品德情怀。一上和二上中比例最高的是自然科学,一下为生活童趣,二上出现自然科学的单一主题,二下各主题出现均衡分布。

1. 生活童趣类主题不足,儿童现实生活呈现不足

初入学的儿童与社会接触不多,家庭和学校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他们最了解、最熟悉的也是日常生活,且儿童充满想象,以儿童的口吻,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才能吸引儿童,产生共鸣。这一年段的儿童诗选题应以生活童趣主题为主,呈现贴近儿童自身生活,唤起儿童对所呈现内容的认同感。

统观四册教材,自然科学类主题占主导地位,尤其是一上教材中,儿童尚且面临着幼小衔接问题,大量的自然科学类主题儿童诗歌不利于儿童对新环境的接受和融入,会增加儿童的畏难心理。如,开篇识字《金木水火土》以及《对韵歌》虽然编写理念很好,回归传统,强调孩子对汉字的原初感觉,但实际上刚入学的儿童对环境充满疑惑,不少甚至出现厌学,存在很多幼小衔接的心理问题,这种时候谈回归传统,对汉字的感觉未免太过理想。儿童需要由旧环境过度到新环境的过程,需要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吸引儿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多元表现不足

统编教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立德树人,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编和内容安排。在这一指导理念下,四册教材中,传统文化类主题占19.3%,品德情怀类占10.5%,两者之和大于生活童趣类主题所占比例,尤其在二下中,传统文化类比例高达28.6%。实际上,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远不止于此,因为在教材“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中有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就古诗而言,除一上6首古诗外,其他三册均达到7首。由于教材容量有限,大量选入传统文化和品德情怀类主题的儿童诗歌必然会导致其他主题诗歌的减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时代气息不仅要体现国家当前的发展进步与主流意识,更应该放眼全球,开拓视野,适量增选一些多元文化、国际理解的选文。

四、儿童诗歌选文的建议

优秀的儿童诗歌选文不仅能承载一定的语文知识,发展儿童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能够激起美感、薰陶文化、陶冶性格等。儿童诗歌符合小学生心智发展特点和学习需要,儿童易于读懂和接受,是对小学生实行文化和品格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儿童诗歌的选文极其重要。结合以上统编教材儿童诗歌的统计分析及相关理论,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对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中儿童诗歌的选文有所帮助。

1.合理安排儿童诗歌选文数量和年级分布

通过统计,统编本低段教材中儿童诗歌所占比例分别为42%、26%、16%、16%,一至二年级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学界对各年段教材中出现儿童诗歌的篇数、所占比例的合理数量没有定论,也缺乏官方文件和权威研究,没有标准可供参考,难免造成“混乱”状况。因此,建立选文数量和年级分布的参考标准,规范各文体和篇数的最低和最高数量的区间值,保障各文体有度有效的呈现非常重要。

总体上,由低到高年段,儿童诗歌的选文数量上应该呈递减的趋势,尤其是儿歌应该主要分布在一年级,随着年段的升高,逐步提高思想深刻、语言丰富的儿童诗的比例。在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利用谜语增强儿童的识字能力。

2.儿童诗歌选文要亲近儿童,符合儿童特点

儿童诗歌只有符合儿童的身心和认知特点,呈现儿童真实生活,才易唤起儿童对诗歌内容的认同和接受。否则,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将受影响。选文的质量如何,最终要取决于内容,空洞的说教、成人思维的强制都不可能打动儿童,只有取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所体验和感悟的内容才能吸引他们注意,激起兴趣。

所以,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儿童诗歌主题应该以展现儿童生活为主,体现童真童趣,激起儿童学习的认同感。刚入学的儿童,读到和他们平常生活中相关的内容,会增加他们的亲切感,易于儿童接受新的学习环境,融入新的集体,减少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儿童诗歌选文要放眼世界,增加多元理解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在一些体现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如环保、和平、国际交流等国际主题方面,儿童诗歌选文应予以适当程度的体现。增加儿童诗歌选文的时代性,让学生接触多元文化,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包容,适当引进外国儿童诗歌的优秀作品,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加不同文化的碰撞,加深理解,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未来国际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蒋风.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95-279.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11.

[3]梅媛.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之儿童诗选文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1-15.

[4]张伟伟.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孙东芳.统编语文教材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比较解读[J].江西教育,2018.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