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汪士卿:无限可能与可为

张 清   
数码影像时代
2009年8期

  近日获悉《沿江而上》获得2009年美国艾美奖最佳摄影提名,着实为老朋友汪士卿高兴了一把。艾美奖是国际顶尖大奖,最佳摄影提名,对一部纪录片摄影师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荣耀了。现在的汪士卿依然忙碌,自去年年底釜山AFA(亚洲电影学院)归来,他的创作脚步从未停歇。
  汪士卿,陕西人,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本科。喜爱摄影,爱好书法,钟情音乐,喜欢Michel Jackson。电影摄影对于汪士卿来说,既是爱好,又是工作,更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理想和信念。任何一项活动能够坚持下去,都是对意志的磨练。书法需要极致用心,书法修身养性,有助于性格和价值观的塑造,意志品质的磨练,观察能力的提高,而这些都有助于成为一个好的摄影师,并且体现在他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汪士卿说:“自己拍摄《沿江而上》其实从书法中汲取了很多营养,留白、含蓄、结构的表达是有中国味道的,渗透着我个人的理解。”
  
  从照相机到摄像机
  
  数码影像时代:请简单介绍一下这半年你的创作情况?
  汪士卿:我今年三、四月份接拍了一些广告片,给歌手爱戴和颜楚杉拍了四首MV,是超16毫米胶片的,北戴河外景和北京摄影棚混合,歌手和导演很满意。四、五月份在徐州,和陕西老乡制片人吴奇合作了数字电影《翅膀下的风》,真人真事改编的,王迅和李勤勤主演,很感人。影像上这次比较考究,索尼F900R配了四款佳能的定焦镜头,灯光师由我的好友摄影师封澜担任。六月份至今都在拍一个宣传片,这个片子主要是为明年上海世博会铁道馆准备的,由铁道部影视中心和派格太和环球传媒公司联合制作,将在明年世博会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在铁路方面的建设成就。最终成片只有十分钟,完全用画面讲故事,没有解说词,交响乐作曲是三宝。最近我们刚刚完成了大同到秦皇岛(大秦线),京津城际高速和上海南京(沪宁线)的拍摄,马上还要到广州,海南去。下半年我会更多的拍摄一些剧情片。
  数码影像时代:据我了解你的从业经历还蛮曲折的。你当初是怎么喜欢上摄影的?
  
  汪士卿:今年是我的本命年,算来我涉足摄影已经20年了。15岁那年我离开家乡陕南安康,到江苏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学习,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位非常好的摄影老师蒋抗美,我们同学成立了一个摄影小组。我买了一个海鸥牌DF-1照相机,可更换镜头的那种。后来接触到一个带28mm广角镜头的相机,发现它能够拍到比人眼视线更大的景物,那时候就深深被“她”吸引了,觉得影像的世界特别神奇,后来和朋友们一起练习着拍黑白照片,自己冲洗,乐趣无穷。1992年19岁那年,中专毕业被分配回西安锻压机床厂,开始一年的下车间工作,那时候并没有放弃拍照的兴趣。赶上厂子里2000多人换身份证,我拿着相机,灯光设备,背光板和三脚架等去各个车间拍证件照。这次经历可以说实现了我在拍照上一个量的积累,业余时间还拍了很多西安民俗,黄土高坡,城墙大街小巷之类的,算是在构图和审美上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1994年,感觉拍电影比照相更吸引人,于是想考北京电影学院,但由于基础不足也没有相关背景,所以在工作之余还去西安美院学习画画素描色彩等,连续考了三年,直到1996年才正式考上,算是圆了一个梦,开始真正接触电影制作。
  数码影像时代:通过你的经历能看出来你是一个非常坚毅的人,对摄影特别热爱的人。你坚持的理由和追求的意义在哪里呢?
  汪士卿:其实所有的坚持都源于种爱好和梦想吧。有理想就努力去实现它。对于电影,除了喜欢,还是喜欢,电影和我的生活密切相连,不做电影也不知道去做什么,1996年从西安辞了公职考入电影学院,当时就决定了我会为之奋斗一生,绝不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生活本身就好似电影,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故事,非常精彩。现在要做的是体悟生命,戒骄戒躁,把握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此生无憾吧。
  
  纪录片也可以讲故事
  
  数码影像时代:你拍过的纪录片从《像灰尘一样飞》,到《西站非典》,再到2007年的《沿江而上》,这三部片子都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反映了社会的某些现实层面。比如《像灰尘一样飞》主要讲一个被拐卖妇女挣脱束缚来京打工的生存经历;《西站非典》讲述的是在非典期间北京西站人们的百态;《沿江而上》从经济、文化、民生等各种层面,反映三峡水坝工程对当地普通百姓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说你刚毕业就开始接触纪录片拍摄,那么你对纪录片是怎么看待的?
  汪士卿:这几部片子确实都渗透着定社会背景。因为我个人也是从陕南的小镇上走出来的,所以也格外关注底层人们的生活。在我看来,纪录片对电影来讲是一种有营养,有价值,有帮助的片种,纪录片被誉为电影里的一颗明珠。很多国际大导演都是从纪录片起步自然的转到故事片,这也是我坚持的创作观念,故事片与纪录片两者并没有明确的鸿沟,也不需要各立门户。拍纪录片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手法,要知道电影创作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这几部纪录片的拍摄对我帮助非常大,先把纪录片拍好,再去拍故事片会水到渠成。
  数码影像时代:你认为一个好摄影师的标准是什么?
  汪士卿:我觉得对摄影师来说,你拍摄的素材满足拍摄需求,能被后期剪辑人员夸奖的时候就算好的摄影师。记录的素材能匹配连贯,而不是一盘散沙,这最能够体现摄影师的用心。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摄影师应该先去学习剪辑。另外摄影师还应该用心体验手中的拍摄工具,这也是出一部好作品的因素之一,需要去钻研,时刻关注影像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注重应用。
  数码影像时代:那你对当今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是怎么看待的?
  汪士卿:我个人非常关注影像技术的发展,从胶片到数码,从标清到高清,从磁带到固态存储等,尤其是近几年数码技术的发展,其变化速度之快令人惊叹。现在摄影和摄像的界线也开始模糊了,很多照相机也推出了高清视频拍摄功能。技术的发展为创作提供了便利和更大的空间。当你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影像手段去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哲理,表达一种思想的时候你会觉得影像是多么神奇,所以我也非常乐于与人分享交流拍摄心得。
  数码影像时代:听说你是Panasonic的忠实用户。你之前用过Panasonic的什么机器?Panasonic的产品主要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汪士卿:我在10年前刚刚接触数码摄像机的时候,用的就是Panasonic EZ-1,而且《沿江而上》用的也是P2 HD摄像机AG-HVX200拍摄,所以对其产品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吧。从DV到DVCPRO,到P2卡,Ponosonic产品从高端到低端我都亲自体验过。像AJ-HPX3700MC、AJ-HPX3000MC、AG HPX303各有优势。纪录片要求在最快的时间内对现场的环境,事件,光线等种种信息做出判断和应变,用你的手段去还原和表现,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所以选择一部好的灵活的摄像机非常重要。P2卡摄像机用起来非常灵活,又省磁带,还安全,但需要摄影师具备一些数码常识。
  
  关于《沿江而上》
  
  数码影像时代:纪录片《沿江而上》于2009年7月获得美国EMMY(艾美奖)最佳摄影奖提名,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汪士卿:《沿江而上》于2006年12月完成了在中国三峡地区拍摄,2007年8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做后期,2008年1月在蒙特利尔的TECHINICOLOR转为35mm胶片,在北美和欧洲影院发行。北美电视台的播出发行是由加拿大的CBC,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和PBS/POV负责的。导演张侨勇是加拿大籍华人,他在2002年跟随父母和外公游览三峡时产生了拍摄此片的想法。影片描述的是三峡工程的时代背景下,透视两个出身不同的年轻人到游轮上打工的人生经历,对个人的冲击和家庭变迁。该片这次能够获得艾美奖最佳摄影提名,我当然非常高兴。不管最终能否最终得奖,对我都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和认可。
  数码影像时代:《洛杉矶时报》针对该片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评论:来自北京的摄影师汪士卿拥有一双无瑕疵的眼睛,在他捕捉到的镜头中,美与不安定的因素共存。你是怎么理解的?
  汪士卿:这部片子反映了一个时代片段,宏伟的三峡工程,美丽的长江,豪华的游轮这些都是它的美丽所在;而这个时代背景下三峡移民的生活状态是其不安定之处。纪录片体现了三峡工程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影响,女主人公家庭的贫穷和她的工作地点——游轮的豪华构成对比;男女主人公不同家庭背景及命运构成对比;甚至几代人的观念对比,老一辈虽然无奈于三峡工程对他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却还有“舍小家,为国家”的朴素与隐忍,而年轻人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家境优越的男主人公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和英语优势挣更多钱,却最终碰壁,家境贫苦的女主人公希望通过上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却不得不辍学去游轮上打工……
  数码影像时代:你在自己的博客上谈到《沿江而上》时说“会看电影的人能看到摄影师在影片中的电影观念和拍摄信心”,那么《沿江而上》里面你的拍摄观念和信心又是什么?对一个摄影师来说,在多年的拍摄过程中,是不是有一种始终不变的拍摄观念标准?
  汪士卿:我个人认为这部纪录片介于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之间。在这个纪录片我们借用了故事片的拍摄手法。就像刚才我说的两者其实没有很明显的界线。拍纪录片有很多方式,如何结构影片,运作镜头,选择什么样的剪辑方式都是灵活的。我和张侨勇在拍摄时候有共同的看法:“It is not documentary,but cinema.(这不是纪录片,而是电影。)”很多人看完也和我说怎么看着像一部故事片?里面有长达一分多钟的长镜头,也有五秒钟一切的短镜头。可以说这部纪录片是一部“不虚拟的故事片”吧。让人看起来也不是很闷。至于是否有一种始终不变的拍摄观念,我认为是没有的,万事皆在变化之中。随着技术的发展,手中拍摄工具的演变,甚至个人阅历的增长,都会有所变化,不变只是暂时的。技术不断进步,观念也要跟上。
  数码影像时代:这部纪录片是由加拿大电影局(NFB)投资制作,而且你还曾经是韩国釜山亚洲电影学院的学员。能给我们的读者提供一些与国外制作方合作的建议吗?
  汪士卿:首先从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说起,张侨勇本身就是具有国外生长背景的导演。他在加拿大出生长大,父亲来自中国大陆,母亲来自台湾。他1999年从加拿大Concordia大学电影摄制专业毕业后,又到纽约继续学习了两年电影拍摄。和他合作非常轻松,他会给你很大自由和拍摄空间,对你的拍摄不过分干涉。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接触到了国际顶尖电影制作观念以及合作模式,从选题融资制作发行他们都有这套严格的体系。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国外制作方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每天都会制作详细的工作表严格执行。
  采访到此结束,汪士卿于第二天又匆忙赶赴广州。他在广州接到韩国釜山电影节的电邮通知,他的电影导演处女作《寻人启示MISSING》,获邀参加10月的PPP国际制片计划。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